疫情之下:死亡教育,我们都应该补上的一堂课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2020,一场疫情,让每一个人都悬着一颗心。

我们并不都是脆弱的人!

早在疫情爆发的那一天,就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宜。

买口罩,囤物资,隔离在家,每一项都有条不紊并不慌张。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做好隔离防护,相信我们的医疗力量,我们中国人一定可以打赢这场仗。然而,代价却是惨痛的,当我们看到那些牺牲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消息,眼泪再也没办法控制住。这些本不应该离开我们的人,无法不为他们感到惋惜与心痛。


死亡,从未离我们每一个人这样的近

由于在家宅了太久,有一次孩子问我:“现在出去玩就会死吗?”

我说“不会,但是外面很危险,如果被病毒传染了就会得病,有死亡的可能性。”家人指责我说何必跟孩子说得这样清楚,反正孩子也不能理解。死亡,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可是我们为什么却对孩子避而不谈呢?无非是因为避讳、不吉利、孩子听不懂;

又或者是,它正是我们如此谨慎恐慌的源头,让我们不敢谈论。

可是,生与死,是每一个人无法避开的人生课题。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不知生与死,何来怜悯之心

所有的善良、同情、悲悯、勇敢、热爱、奉献,几乎都是建立在生与死的敬畏之上。

那些保护老百姓的“逆行者”是因为天生不怕死吗?并不是的,那是因为他们懂得向死而生,恰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他们知道生命的珍贵,懂得生命的伟大。

 

“不知生,焉知死”,死亡教育,实质上,是一场生命的教育,是一场关于爱的教育。

人这辈子一共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心脏的跳动停止,那么从生物角度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之后你的社会地位就结束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遗忘,那你就真的死了。被所爱的人记住,才是你活过的最好证明。

 

活着的时候给别人带来了什么记忆?死去又将如何被别人记住?

如果这段记忆是温暖的底色,那么死亡也就不再是寒冷可怕的黑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就算我们再也见不到,不代表生命的图画中没有了彼此的位置。我们会为深爱的人离世而伤心,但是我们也会永远珍藏那段深刻的记忆,这将成为我面对人生难题的勇气。爱可以穿越生死,我们不会孤单。

 

除了这次疫情,这两年有太多我们熟悉的人离世。

2018年,时间带走了李咏、金庸、斯坦李,2019年,高以翔…还有今年初,NBA知名篮球运动员科比和二女儿搭乘的直升机坠机,飞机一行9人全部身亡。在面对死亡,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有了死亡才有生命,有了黑暗才有光明,我对此感到坦然。

 

在生与死面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

可是死亡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那些逝去的人教会我们的事,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死亡并不可怕。

作为普通人,面对这次疫情,也许除了居家隔离保护自己,为这个社会做不了太多。

但是你可以抱紧自己身边的爱人和孩子。

告诉他们,只要我们在一起,什么都不用怕。

Copyright © 2011-2015 中国黄山龙裔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156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