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裔名人 ▎桂林栖,推动新中国黄梅戏发展第一人!

桂林栖不仅是个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建国后黄梅戏艺术创新的奠基人之一。1971年8月28日病逝,葬于中国黄山龙裔公墓名人园内。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1913年7月8日,桂林栖在桂畈一贫困之家降生,3岁丧父,跟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1927年,14岁的桂林栖参加革命,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30年入党,1938年任中共黄梅县委书记、鄂皖边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1939年调皖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过望江地委组织部部长、皖中地委副书记、皖西工委书记、皖西区委第一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5月任第一任安庆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后历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1958年11月兼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黄梅戏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人!

桂林栖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对黄梅戏艺术和黄梅戏艺人有很深厚的感情。在战争年代,桂林栖曾运用黄梅戏艺术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解放初期,他作为军管会主任、安庆地委书记,亦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安庆。在进城的第二天,桂林栖便派人把流落在安庆周边的黄梅戏艺人请到安庆,结束了他们浪迹江湖、苦海卖艺的生涯。当晚,黄梅戏艺人们在民众剧场演出,庆祝安庆解放,一时轰动了全城。 

 

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同年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桂林栖遵照政务院“爱护和尊重”、“团结和教育”、“争取和改造”的指示精神,上任伊始,就开始着手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推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49年12月18日,安庆市戏剧协会成立。流散到各地的黄梅戏艺人陆续返回安庆,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了两个集体性质的剧团。一个是以严凤英为首的胜利剧团,一个是潘璟琍所在的民众剧团,著名的演员有:丁永泉、王少舫、潘泽海等。

 

 

 

1950年两个剧团联合参加华东会演,演出了《路遇》、《打猪草》、《兰桥会》和《柳树井》,迎来了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1952年2月,桂林栖调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同年8月,他在合肥亲自主持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精神。来自全省的黄梅戏、庐剧、泗洲戏、梆子戏、花鼓戏、徽剧、京剧、越剧、话剧、曲艺等剧种的演员代表及各地、市、县的戏改干部共计500人参与学习。

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黄梅戏艺人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经过转变作风、深入生活、坚持探索,完成了把民间艺人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的这一改造历程,最终实现了从民间艺人思想观念、组织制度直到生活形式上都趋于“国有化”的改造目标。

黄梅戏风靡上海!

训练班结束后,华东区文化部邀请黄梅戏访沪演出。在桂林栖的领导和安排下,由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组织了一个联合赴沪演出团。这次演出,得到华东局和上海市有关领导与当地文艺界的重视,首场演出便轰动了华东区和上海文艺界,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的流畅曲调,一时传遍了上海的街头巷尾。

 

 

梅兰芳、夏衍、周信芳、盖叫天等戏剧界著名人士都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贺绿汀、张拓、卫明、程芷等著名音乐家、导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纷纷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黄梅戏艺术在剧种的生命力、传统剧目的整理、演出现代戏的尝试、演员的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桂林栖力排众议,黄梅戏剧种定名!

黄梅戏赴沪演出团回到安庆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安庆地区所属各县先后都成立了黄梅戏剧团(剧种名称未统一),原有职业黄梅戏剧团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随后安徽省各地相继成立黄梅戏剧团,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文艺队伍,为黄梅戏的传承、创新、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3年,桂林栖亲自主持组建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8年扩建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当时面临剧种如何定名问题,因为传统剧目、伴奏形式、唱腔念白、表演习俗等在鄂赣皖三省基本一致。桂林栖尊重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创新发展的胸怀,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就叫黄梅戏!黄梅人为黄梅戏剧种定名,一时传为佳话,为黄梅戏唱响大江南北,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

安徽黄梅戏在湖北普及、发展、提高!

安徽省黄梅戏改革、创新,在桂林栖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对家乡湖北黄梅戏事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和关心。1959年4月,时任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党支部书记桂遇秋,专程去合肥向本家叔祖父、时任安徽省委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桂林栖汇报了家乡黄梅戏发展情况,提出了派学员到安徽学习的要求。同年7月,在桂林栖的亲切关怀和安徽省文化部门、艺术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桂遇秋带领易春华、吕金姣等22名新招收的学员,赴安徽省艺术学校培训。一年后,这批学员学成归来,成为此后20年间,一直活跃在黄梅县黄梅戏舞台上的一支骨干力量。

 

1962年11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根据主管文化工作的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桂林栖的意见,由团长蓝天(后任安徽省文化厅长)率领云集合肥的黄梅戏名家及全体演职员,首次光临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访问演出10天。

 

 

早在2008年12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黄梅戏音乐家、《天仙配》与《女驸马》的作曲时白林,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时感言:“从历史来看,黄梅戏的发展与安徽省历届党政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50年代没有曾希圣、桂林栖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

岁月如歌,桂林栖在安徽工作26年,1965年调任唐山铁道学院副院长,“文革”中惨遭残酷迫害,1971年8月28日病逝,葬于中国黄山龙裔公墓名人园内。

 

 

桂林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他的一生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坚持理相信念、追求实现中国梦的一生;他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新中国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业绩永辉,精神永存,英名永记!

Copyright © 2011-2015 中国黄山龙裔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15636号-1